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大會在廣州召開,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的正式誕生,這在中國革命史和青年運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青年工作和青年團建設。1925年11月,葉挺獨立團成立(最初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三十四團,1926年1月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時,中共兩廣決定成立中共葉挺獨立團支部,隨后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葉挺獨立團支部。葉挺非常重視該團青年團支部工作,強調黨支部應該以重要力量抓好對青年官兵的思想教育工作。
1928年6月至7月,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指出:“在軍隊中應組織黨的支部和青年團的小組,后者宜直接服從前者”。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規定要在紅軍中建立青年團的獨立組織。當時一部分紅軍就開始建立團的組織,如1929年4月在陜西渭華起義的部隊中,就有C.Y.獨立的組織。 1929年12月,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召開,會議通過毛澤東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決議指出: “黨員中青年部分因其有比成年不同的情緒,除一般地接受黨的訓練外,還有特別受一種青年教育之必要。又因爭取青年工農群眾是黨的重要任務之一,須有專門組織去擔任這種工作。因此,應在支部中劃出年齡在20歲以下的青年黨員,成立青年工作會議。這種會議,除以大隊為單位經常有計劃地召集開會外,支隊及縱隊各應酌定時間,召集開會……” 這些原則在紅四軍貫徹執行后,促進了紅四軍的全面建設。 由于各方面原因,紅軍中團的組織發展很不平衡,整體比較薄弱。1930年5月5日,中共中央致中共青年團中央信中指出:“紅軍發展將近7萬人,現在還沒有青年團的組織與工作,希望團能于短期間開始來征調團員加以相當的訓練,送到紅軍中工作與建立團的小組,并應確定團在紅軍中經常的工作?!敝?1月,紅軍中團的組織工作有了相當成績,師以上政治部均設青年科,連隊都建立了團小組,連、團、師選舉產生了3至5人組成的青年團委員會。 隨著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在各革命根據地活動的紅軍相繼組建了軍團和方面軍。為加強紅軍的政治工作,1930年10月,中共中央根據3年來紅軍政治工作經驗,制定并頒布了《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這是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個政治工作條例,包括總則和10個分條例,其中第9個分條例為《中國工農紅軍青年團工作暫行條例草案》。條例對團組織的性質、任務及組織形式作了明確規定: 紅軍中共產主義青年團是黨與非黨群眾聯系的鏈鎖,又是紅軍中黨的基本后備軍。青年團的工作是黨的工作的一部分,并在政治機關和黨的組織直接指導下進行工作。黨對青年團員的教育工作是黨的基本任務之一,應盡量吸收青年團員參加黨的一般政治文化教育工作和群眾工作,啟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930年底,紅軍總政治部下發《中國工農紅軍青年團工作暫行條例草案》,紅軍中團的組織和工作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加強。 1932年1月15日,蘇區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會后,總政治部組織出席會議的紅軍代表召開了紅軍青年工作會議。會議決定,要以最大的努力使團的組織有大的轉變與擴大,為此制定了為期3個月的團員發展計劃,要求各軍以團為單位舉辦“團員訓練班”,選派團干部到中央蘇區團校進修學習,以提高團員和團干部的素質。 1932年,為統一和健全紅軍中青年團的組織體系,總政治部還頒發了《中國工農紅軍共產主義青年團暫行條例》。條例規定: 紅軍中普遍建立青年團組織,連隊不設團支部,有團員青年3人以上時得在黨支部直接領導下成立列寧青年組,如連尚未成立黨支部時,則由政治指導員直接領導。列寧青年組的工作同時也受團總支部下所設的青年團干事的指導。列寧青年組組長和青年干事必須是黨員,并經團員大會通過,分別經團總支委和師政治部批準。青年團委員會每半年改選一次。 紅軍黨組織和政治機關非常重視青年干部隊伍的建設。1932年9月21日,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賀昌共同發布《總政治部關于紅軍中黨的工作問題的訓令》。訓令共7條,其中第6條為“加強黨對團的工作的領導”,要求“堅決提拔積極勇敢的同志代替老大無用的干部”??傉尾繘Q定,總政治部和師以上各級政治部增設青年部,團政治處設青年工作干事,負責指導部隊的青年團和青年工作。11月,總政治部組建青年部。在物色部長人選時,王稼祥同周恩來、朱德研究,認為蕭華是最合適的人選,決定調他來擔任。當時只有16歲的蕭華曾任紅四軍軍委青年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青年部長,剛去擔任紅10師第30團政治委員。關于這段往事,20多年后,王稼祥曾對蕭華說:“那次調你,羅榮桓同志就是不放,我們堅持非調你不可。羅榮桓同志說調走了他,‘砍了我的膀子’。但我們還是把你調來了?!?/span> 青年團組織在紅軍中普遍建立后,青年工作在紅軍中蓬勃開展起來。在殘酷的戰爭中,青年團把鞏固和提高部隊戰斗力作為主要任務,行軍中鞏固部隊,團結群眾,遵守紀律,發揚階級友愛;作戰時沖鋒在前,帶頭完成戰斗任務;整訓時舉辦晚會或各種競賽。通過青年團的工作,紅軍基層建設有了實質內容,青年團所進行的政治、教育、娛樂、文化等工作,促進了紅軍基層建設,提高了紅軍官兵的政治素養、精神面貌、文化水平和戰斗力。 1933年3月,紅軍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后,中共中央作出“建立百萬鐵的紅軍”的決定,在中央蘇區興起擴大紅軍的熱潮。 5月4日,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發布《總政治部關于紅軍中的團與青年工作的訓令》。指出:在紅軍中青年成分占絕對多數,在鞏固與擴大紅軍一百萬的歷史任務下,青年工作在紅軍整個政治工作中實占重要的地位,青年工作做得好,政治工作也就做得好。因此,目前團與青年工作在紅軍中總的任務,是要把黨的進攻路線全部運用到青年工作中去,發揚團員在一切工作中戰爭中的模范領導作用,經過青年群眾最大限度地來保障紅軍,鞏固紅軍紀律,提高紅軍戰斗力,為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為徹底粉碎敵人大舉進攻而斗爭。 訓令提出了下列工作任務:(一)健全列寧青年組的組織作用,加緊團員教育;(二)對增加團員的一倍而斗爭;(三)每個青年擴大一個紅軍,幫助一個新戰士;(四)提高軍事技術,加緊體育運動;(五)加緊反帝教育與青年特殊訓練;(六)發動青年紅色戰士參加地方青年工作;(七)每天節省一個銅片,個個不生病。 5月中旬,紅軍總政治部在江西宜黃縣西南紅軍總部駐地舉行全軍青年工作會議上,朱德、周恩來、王稼祥、顧作霖等出席會議。會議提出了建立“少共國際師”的倡議。 5月20日,共青團中央作出“關于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8月5日,少共國際師宣告成立。全師由1萬多名青年組成,70%以上是團員,平均年齡只有18歲。9月3日,少共國際師在江西寧都宣誓出征開赴前線,配合紅軍主力投入第五次反“圍剿”的戰斗。 在艱苦卓絕的長征途中,紅軍各級團組織、青年干部和廣大團員青年積極協助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宣傳鼓動工作和群眾工作,為長征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要求,團結各界青年抗日,黨中央發布《關于青年工作的決定》,提出把青年團改造為青年群眾的抗日救國組織。中央組織部專門作出《關于改編后黨及政治機關的組織決定》。根據中央指示和中組部的決定,紅軍各部隊的青年工作系統仍保存師團兩級設青年干事,連設青年隊。其中心工作是調動青年的積極性,活躍連的生活,發揚青年在政治文化的學習上和戰場上的模范作用。1937年,我軍青年團組織改建為青年隊。 紅軍時期的青年團組織緊緊圍繞作戰開展工作,成為紅軍中的一支生力軍,在紅軍建設和革命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對此,羅榮桓元帥給予了高度評價:“部隊中以共青團為中心的青年工作,形成了政治工作中的一個有效的突擊力量,是政治工作的有力助手。不論在推動部隊文化娛樂活動,活躍部隊生活,提倡衛生工作,組織革命競賽,都有過很大成績?!?/span>